首頁 » 【凝善成行、授證落地】見真同濟會啟航與永續

【凝善成行、授證落地】見真同濟會啟航與永續

by 主流新聞網
                           167 人看過此則新聞

【記者 周志杰 報導】

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屏A區「見真同濟會」於10月6日上午在鳳山鳳大餐廳舉行創會授證典禮,現場冠蓋雲集,來自高屏地區及全國各地的同濟會友、社會賢達與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新會成立。創會長曾玉貞率領新任理監事團隊盛裝登場,在創會輔導人李宏章與母會高都會會長王志傑等長官見證下順利完成授證程序。典禮除了正式儀式,亦有願景揭示、團隊介紹與來賓致詞等環節,展現見真會未來要在在地深耕的企圖心。

典禮莊重有溫度新會成立凝聚在地支持

授證儀式在上午九時三十分準時展開,會場佈置莊重而不失溫馨,曾玉貞在致詞中強調「看見真心、服務見真」的理念,指出見真同濟會成立的初衷,是把國際同濟會的資源與精神轉化為在地可執行的公益項目。現場除有母會高層、各分會會長及代表出席,更包括地方仕紳、企業贊助者與多個志願團體代表,彼此握手寒暄,象徵社區與組織間的連結已經就位。典禮過程中,創會團隊也陸續介紹將推動的四大主軸:青少年教育、弱勢與長者關懷、社區健康、以及跨區域合作,並承諾在資源整合、志工培育與專案管理上,採取長期、制度化的方式。這場典禮的規模與出席陣容,顯示高屏地區對此新生社團寄予厚望,也反映出地方公益網絡持續擴張的趨勢。

願景與策略從口號到行動見真會定落實社會服務

口號固然響亮,但如何把「看見真心、服務見真」做到實際可量化的服務,才是關鍵。見真同濟會已經在簡報與初步規劃中,提出若干具體作法:首先,在青少年教育面向,將結合當地學校、社區中心與企業資源,規劃寒暑假營隊、職涯探索講座與師資培訓,特別針對偏鄉或資源不足家庭提供額外補助。其次,在關懷弱勢與長者部分,見真會計畫設立定期的物資發放、到宅關懷服務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並尋求醫療單位配合提供義診或健康講座。第三,為避免「一次性活動」的零散效應,見真會重視志工體系建構與專案管理—包括志工招募、專業培訓、任務分配與成效評估機制,力求讓服務具備延續性與可檢驗性。最後,跨會、跨區域的合作被視為資源倍增的關鍵,見真會表示將利用同濟會的國內外網絡,推動人才交流、資金媒合與專案技術支援,期待把在地小項目打造成可複製的服務模式。

 

在地挑戰資源整合與永續經營的現實考驗

雖然成立典禮氣氛熱烈,想把理念轉化為長期運作的「常態化公益」並非易事。專家與資深公益工作者提醒:新會必須面對三項挑戰。其一,是資金與夥伴資源的穩定供給—短期募款能填補初期活動,但要長期運作,需建立企業合作、會員制與計畫型募款等多元財務來源;其二,是人力與志工的專業化—單靠熱情無法支撐長期服務,專業訓練、同儕督導與倫理規範皆不可或缺;其三,是績效衡量與公開透明—在地居民與捐助者需看到具體成效與清楚財務報告,才能建立信任與支持。見真會在典禮中提及將設立專案小組、與在地公私部門對接,並嘗試數位化管理志工與捐款資料,這些都是回應上述挑戰的務實步驟。

此外,如何在推展社區服務時避免資源重疊,也是工作重點之一。高屏區已有多個民間社福組織在地深耕,見真會必須透過需求調查與現有協力網絡協調,以「補位而非競合」的策略來找出自身定位,才能真正成為在地的「加乘力量」。

 

      

從典禮到實務 見真會誓轉聲量為長效服務

見真同濟會的成立為高屏地區注入新生力量:這是一個有國際背景、在地連結與公益願景交織的新社團。然而,熱鬧的授證典禮只是開端,未來能否把願景實現為穩健、可持續的社會服務,還需時間與制度打磨。對地方而言,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若見真會能善用同濟會體系的資源優勢、結合地方公私部門與專業團隊,做好長期規劃與成效監測,便有機會成為高屏地區社福體系中的重要夥伴,為弱勢、為老幼、為社區帶來真實而長久的改變。

您也許會感興趣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