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今並陳、次元同航】高雄藝壇雙展,古典與 AI交錯.共振共鳴

【古今並陳、次元同航】高雄藝壇雙展,古典與 AI交錯.共振共鳴

by 主流新聞網
                           165 人看過此則新聞

【記者 于海燕、周志杰 報導】

南國藝潮雙展 同步起飛

高雄在今年秋冬,將迎來兩檔國際級的大型售票特展:英國藝術家 馮.沃爾夫(Von Wolfe) 的亞洲首度大型回顧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於11月15日開展;而村上隆大弟子 Mr. 的首次在台大型個展《Mr. の奇想愛情》則於11月11日在內惟藝術中心登場。這兩檔展覽從古典名作、科技實驗、御宅文化到當代社會反思,在南臺灣掀起一波文化風潮,展覽主體性與策展手法也極具看點。對高雄藝文圈而言,這可說是今年下半年最重磅的文化事件之一 — 美術館群聯動、藝術跨域、觀眾共振,話題十足。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顏名宏指出,今年秋季特展安排雙線並進,是希望以高美館為基地,引領高雄藝術園區的能量向外擴散;內惟藝術中心也藉由首檔售票特展,快速提升其在亞洲當代藝術版圖的位置。兩展不僅在時間上交錯重疊,也在內容與風格上互補對話:馮.沃爾夫偏重跨文化、美學與 AI 科技對話;Mr. 則以「可愛」、「動漫」「當代潛意識」切入,折射主流與次文化間的張力。觀眾若同時參觀,即可體會一場跨世紀、跨文化、跨媒介的藝術旅程。

從藝術史到算法實驗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

高美館與馮.沃爾夫合作的《花園堡壘》特展,定位為亞洲首場大型回顧展,展期從2025年11月15日至 2026 年4月19日。該展將展出逾 60 件作品,橫跨藝術家近 20 年創作歷程,從早期多文化拼貼、經典重構,到近年 AI 融合創作皆有呈現。在展覽敘事上,馮.沃爾夫試圖在經典藝術與當代科技之間架構對話。他的作品重構畢卡索立體主義、日本浮世繪、達文西與林布蘭等西方大師的符號元素,再與當代的文化符碼與 AI 圖像技術融合。特別是近年他與 AI 協作的實驗部分:藝術家先以 AI 生成圖像為起點,然後再以純手工油畫技法精細繪製,讓演算法的結構性與手繪的感性筆觸在畫布上交錯共生。這樣的創作方式,正試圖在理性與人性之間尋找新的張力。

館方表示,馮.沃爾夫選擇「花園堡壘」作為展名,具有多重含義:一方面「花園」暗喻自然、文化與美學的溫柔場域;另一方面「堡壘」則投射出科技、地緣政治與全球危機語境中的防衛意味。特別在臺灣作為全球 AI 與半導體重鎮的角色影像中,他將展題與當地科技種類驅動的未來語境巧妙扣連。

除了展品本身,展覽也將推出珍藏套票、開幕晚會票組與雙人預售套票等多樣票種,提供導覽手冊、語音導覽與商品抵用券等福利吸引觀眾。

此外,展場也可能配合 AI 互動體驗、導覽與展覽設計,讓觀眾在觀看之餘也能體驗人機共創的藝術感。在這樣的展覽框架下,馮.沃爾夫既是對藝術史的繼承者,也是破壞者。他以創新的語彙翻玩經典,帶領觀眾從過去走向未來,對藝術與科技邊界的探索,正是本展的一大核心能量。

次文化情感與萌系潛意識》Mr. の奇想愛情展現次元張力

內惟藝術中心此次推出的《Mr. の奇想愛情》,是 Mr. 在臺灣首次的大型個展,展期自 2025 年 11 月 11 日至 2026 年 4 月 26 日。此次展覽由日本田川市美術館館長工藤健志策展,展出約 70 組件作品,涵蓋平面繪畫、立體雕塑,以至於早期收據塗鴉等創作類型。

Mr. 的創作以「可愛」、「萌系美少女/美少年」為視覺符號,但內在經常潛藏更深層情感議題與文化張力。他在作品中將秩序與混亂、幸福與破壞並置,將個體情感、社會焦慮、次文化潛意識透過符號語言呈現。他的風格融合日本超扁平(Superflat)與新普普藝術(Neo‑pop)風格,又結合浮世繪、動漫、流行文化的符碼,使作品在可愛之外,有著更具張力的多維意涵。展覽內容涵蓋其早期收據創作、壓克力與動畫風格畫作,以及雕塑裝置作品。透過展場布局與照明設計,觀眾可在場域中穿梭次元感層次,感受 Mr. 的創作宇宙。此外,他的作品也並非單純美學投射:例如近年他將日本東北地震後的焦慮、社會不安等元素帶入作品,使其甜美之外隱含著文化反思與時代意識。

對於高雄在地而言,內惟藝術中心自開館以來尚未嘗試如此重量級的售票展覽,此次展覽具有指標性意義,也可能成為該館未來品牌定位的重要支點。

在票務策略上,該展早鳥票段僅限館方現場販售,之後才開放各通路,策略性營造稀缺性與話題感。

總體而言,Mr. 的展覽與馮.沃爾夫的特展在南臺灣並列展出,既可看作美學對峙,也可視為跨文化、跨世代的藝術交響:當「古典與 AI」與「可愛潛意識」同時登場,觀眾得以在這兩端之間,發現屬於自己的感知張力。

聯展策略、文化效應與未來展望

聯展策略:異展並重、策略聯動

高雄這一次同步舉辦兩檔大型售票特展,不只是時間上的重疊,更是一種策略聯動的操作:以南方美術館群為核心,構築文化節奏,創造觀展路徑與跨館流動。對觀眾而言,也能享有「雙展體驗」的優惠套票與行程規劃,提升展覽參與度。此外,這種展區間的對話設計,有助於讓整座城市成為藝術場域,並在媒體與口碑上擴散聲勢。

藝術文化效應:吸睛外溢、帶動藝遊經濟

這兩檔特展均為售票展覽,以早鳥票與多樣票種激勵提前參與。當展期展開後,將吸引國內外藝術愛好者、設計師、學生與文化旅遊群體前往高雄。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高雄的藝術能見度,也可帶動住宿、交通、餐飲與文創產業的連動經濟效應。高雄美術館群與城市文化品牌的能量,也可能因而被再度放大。

未來展望:延伸效益與藝術常設可能

展覽期間與結束之後,持續性的延伸與活化是關鍵。建議主辦單位或美術館可以考慮展後巡展安排、出版專輯與藝術家對談座談、教育工作坊或藝術工作坊,使展覽影響力不止於展期。對於內惟藝術中心而言,若能藉此成功打造其在亞洲藝術版圖的辨識度,未來可吸引更多國際藝術家來訪與展出。

對整體南臺灣藝術生態而言,這兩檔展覽不僅是年度重磅,也可能掀開高雄成為南方藝文重鎮的新篇章。當觀眾在同一城市跨館行走於古典、科技、次文化之間,也意味著臺灣藝術風景的多樣與可能正在被重構。

您也許會感興趣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