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捐款看板背後的力量,南區女企募款攜手賑災助復甦

捐款看板背後的力量,南區女企募款攜手賑災助復甦

by 主流新聞網
                           118 人看過此則新聞

【記者  周志杰  于海燕 報導】

女力合心、援馬太鞍南區婦女企業界募百萬 捐款儀式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 9 月 23 日因暴雨溢流,造成嚴重淹水、居民受災。災情一發生,立刻牽動許多關懷;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聘請的第 12 屆「行政院南區婦女企業諮詢委員會」,即在短時間內發起捐款與物資援助行動。今(16)日下午於南服中心舉行捐款儀式,由主委蔡語鈴代表贈予象徵新臺幣 51 萬元的捐款看板,這筆款項將匯入中央賑災專戶,用於協助災區重建與急難救助。這場捐款不僅是物資輸送,而是企業與女性領袖在災害時刻的「雪中送炭」。

不論是走進災區、送達物資,或是公開透明的募款與捐贈程序,婦女企諮詢委員會的迅速行動代表一股社會善的力量。他們跨地區整合資源、凝聚愛心,展現女性企業界在關鍵時刻的價值與行動力。以下三個段落,我將從募款行動、協調機制與未來意義來深入分析這次公益行動的內涵與啟示。

     

《策略佈局》救援第一線物資募發與現金捐助

在災後最迫切的時刻,婦女企諮詢委員會立刻啟動援助機制。主委蔡語鈴當下號召高雄、屏東及澎湖的委員與企業朋友捐款。僅兩日內便募得第一筆 50 萬元善款,隨即向全聯福利中心採購 23 個棧板生活物資,並搭配台灣文化創意公司捐出的 150 袋小鳳梨酥,經由全聯物流系統與地方夥伴配送至花蓮馬太鞍長老教會發放。這樣快速、鎖定需求的物資運作,在災區物資流轉尚未穩定時段發揮了「先送暖、先支應」的功能。

        

然而,考量到物資可能重複或供過於求的風險,組織隨即於數日內發起第二波現金捐助,募得 51 萬元,將善款全數匯入中央賑災專戶,供後續重建與急難救助使用。這樣的策略轉換顯示,他們除了急難時刻的救援角色,也有長期重建的視野與效益考量。

在捐款儀式中,蔡語鈴主委表達:「我們希望善款能透過透明、公平的管道,確保最需要的人得以受惠。」這樣的承諾,對於捐款者來說,是信任保障;對於災區而言,則是能量能真正到達最前線的保證。

行政院南服中心許乃文執行長在致詞中強調:「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他感謝諮詢委員會與企業力量在災難中拋出援手,是讓災民重燃希望的溫暖光點。他並指出,婦女企業界在公益與急難時刻的動員能力,彰顯女力在社會參與中的重要價值。在這短短幾日內完成募款、物資協調、物流配送與款項透明轉入賑災專戶的流程,婦女企業諮詢委員會顯現出相當成熟的動員效率與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行動,不僅僅是捐款,更是創造公信力與示範效應。

機制與角色女性企業代表在公益中的節點力量

行政院南區婦女企業諮詢委員會成立

 

「行政院南區婦女企業諮詢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一直扮演政府與產業之間的橋梁角色。第 12 屆共有 64 位委員,來自高雄、屏東、澎湖等地的企業領袖或女性經理人。除了參與政策溝通與產業扶持,該委員會也肩負社會公益動員的角色。這次向災區捐款與物資,就是這一角色的具體展現。此次動員顯現幾個關鍵因素:

1.網絡資源聯結: 委員會能透過各地委員網絡迅速號召資源、整合企業支援、動用物流管道,縮短救援時間。

2.跨地區協作: 成員來自南部與離島區域(澎湖),意味物資與資金的聚集不僅限於核心都市,而擴及整體南區。

3.女性視角與響應: 在災難時刻,女性企業界代表的「關懷力」與「組織力」往往能將情感面與效率面串聯,使得公益行動更具溫度、不流於形式。

4.制度與透明機制: 透過明確捐款到專戶、物資配送流程、捐款看板揭示等手段,降低捐贈疑慮、提升信任。

在臺灣社福體系中,民間組織與政府的合作一直被視為資源補充的重要機制。這次婦女企業諮詢委員會的角色,正體現出「企業、公民與政府三位一體」的災害援助合作樣本。特別是在高災害風險區域,女性代表在動員、公信與資源協調上的參與,成為不可或缺的節點力量。

災後重建與長期支持從急難救助到韌性重建的路徑

災害過後的重建,遠比救援更為艱鉅。在物資與款項送達之際,更需思考長期扶持與社會復原力的建構。婦女企諮詢委員會註定不會止步於短期援助,而在重建階段可期扮演更深遠角色。

首先,善款匯入中央賑災專戶後,將可挹注災區住屋修復、家屋重建或臨時安置資源。這意味扶助不再只是一時的救急,而是看向實質重建。

其次,物資與現金之外,心理支持與社會重建也不可或缺。災民在家園毀損、生活改變的壓力中,常伴有心理創傷。婦女企業代表可協助推動心理輔導服務、社區互助網絡與重建協力平台。

再次,婦女企諮詢委員會的網絡可延伸至災區地方組織,協助災後產業復甦與地方創生項目。企業可參與重建工程、社區公共設施建設、地方品牌復興等,營造共建共享的重建模式。

最後,一場災難也給予社會審視公共體系彈性與資源動員能力的機會。這次動員若能形成制度性機制,如「婦女企業公益應變基金」或「區域災害敏捷動員系統」,未來在天災來臨時,這股力量可更快速響應。

值得關注的是,媒體曾報導,花蓮光復鄉多處農田、水稻受淹嚴重,並有村落道路沖毀、農具田機被沖走。重建過程中,除了基礎設施修補,更需兼顧農民生計復原。若善款與企業能引入農業復育、災後生產重啟等方案,將讓援助更具根基與韌性。於是,从捐款到重建,從救急到復原,這筆 51 萬元不僅是數字上的象徵,更可能成為災區未來的第一道修復動能。

媒體報導亦指出,捐款儀式後許多企業與慈善團體主動表示願意加入捐助行列,希望讓善款與物資能延伸到更偏遠或更需要的社區。此一連鎖效應,讓南區婦女企諮詢委員會的動員角色更具影響力。

馬太鞍洪災帶來的不只是物質被毀壞,更可能在心靈深處留下風暴。婦女企業諮詢委員會的這場快速響應,以捐款、物資、透明機制與現場協調,展現女性企業界在災難時刻的責任與堅持。這筆捐款看板只是一個起點,真正的挑戰在捐款如何落實與延續。

                                  

當我們記住那 51 萬元的善舉,更應記住那些在風雨中伸手的名字、那批第一時間到達的物資車隊、那份跨區域、跨性別、跨企業的團結。若這樣的行動能成為常態,成為制度,那麼台灣在災害面前,將不只是悲憫的援助國度,更將是一個能自我動員、自我復原的堅強社會。

在未來數月,讓我們持續凝視花蓮災區、持續聆聽災民聲音,也期待婦女企業團隊投入更多實質參與:從捐款看板背後的故事,到賑災專戶後的修復工程,願這條從南部出發的援助之路,用真正的力量,為災區打下希望根基。

您也許會感興趣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