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志杰 于海燕 報導】
《六天榮耀見證》國際童軍交融,精神「信念點燈」
為期六天的 2025亞太童軍領袖會議(APSC) 今(17)日下午於高雄圓滿閉幕。這場在港都召開、匯聚 30 餘國、500 多名童軍領袖的國際盛會,不僅完成各項議程與改選,也見證文化交流與價值共鳴。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秘書長楊永欽在閉幕致詞中指出,童軍運動橫跨語言與國界,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家庭;而真正的旅程,是各國與會者返回家鄉後,將會議討論成果化為具體行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在致詞中促成未來願景 —— 歡迎 2029 年 MOOT(世界羅浮大會)再度落腳台灣。
這場會議對台灣來說,意義遠超於一次國際會議:自 1989 年後,APSC 再度回到台灣(也是三十多年來首度在南台灣舉行)。在這塊土地上,童軍精神與地方意志彼此交融,留下的不只是閉幕晚宴、表演節目,而是長存於各國童軍心底的「信念點燈」。
《閉幕儀式》宣示使命,展望未來
閉幕儀式隆重且溫暖。楊永欽代表主辦方致詞,感謝所有參與者、工作團隊與地方政府的協力,讓這場盛會成為難忘的國際時刻。他強調,亞太童軍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平台,更是信念的傳承:那是服務、領導與和平的價值。
在閉幕儀式中,他亦特別提出願景:「2025 APSC 雖落幕,但真正的旅程在回到家鄉,將理念化為行動才算開始。」並公開表示,將爭取 2029 年世界童軍大會(MOOT)再次落腳台灣。這樣的宣布,對國內童軍界而言無疑是一張期待與挑戰兼具的旗幟。
除典禮致詞外,閉幕之夜的「國際之夜」環節格外亮眼。主辦單位以夜市餐車方式呈現台灣各地美食,讓與會代表在品味美食之餘,也體驗台灣夜市文化的氛圍。更別具心意的是,各國代表團輪番表演各具民族特色的節目:舞蹈、歌唱、傳統服飾演出交錯,讓文化的多樣性在舞台上相互擁抱。
整體閉幕風格在莊重與互動之間取得平衡:既有典禮莊嚴,也有民俗風情,讓與會的童軍與貴賓在情感層面彼此靠近、不只是國際代表層次的相識,更有心靈共鳴。
《交流融合》論壇議程與文化連結的雙軌推進
這次 APSC 為期六天,議程兼具政策思辨、策略討論與文化交流。除了亞太區委員會改選、政策決議、未來藍圖擘劃外,論壇涵蓋永續發展、青年領導、環境保育、教育創新等多元議題。
本屆活動匯聚期間 30 多國, 500 多名童軍夥伴與會國際童軍領袖,並在展館中設置童軍文化特展與互動體驗區,向大眾開放參觀,意在讓社會也能近距離感受童軍文化。在論壇之外,文化交流是本次會議的重要橋樑。從街頭夜市美食、民俗舞蹈演出,到城市探索旅行、展覽互動區,一切活動都是對「世界交朋友」主題的實踐。與會者不只是參與者,更是文化輸入與輸出的主人。許多代表談到,這次活動比純學術討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文化融合的夜晚,那些笑聲與掌聲背後的全球友誼。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秘書長楊永欽宣示:童軍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更是跨越國界…」。
APSC 雖在台灣舉行,但議題與影響不止於台灣,也牽連整個亞太區的童軍未來發展方向。
《問題與挑戰》閉幕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雖然閉幕盛況圓滿,但一場國際童軍領袖會議帶來的挑戰與責任,才真正來臨。首先,在實務落地上,童軍理念必須轉化為地方行動。與會者回到各自國家或地區後,如何在教育體系、人力培育與資源配置上落實這些價值,是重中之重。楊永欽即在致詞中提及:這場會議的成果要在各地持續發酵,不能只停留在會場熱情。
其次,資源與支持是長期挑戰。許多亞太區童軍團隊來自資源較弱的國家或地區,缺乏經費、人力與制度支持。因此,將國際會議的聯盟能量延伸到地方資源共享、技術支援與能力建設,是未來亟待思考的方向。
再者,文化差異與價值碰撞也需持續對話。APSC 聚集多國代表,文化、語言、宗教、制度差異不可避免。在論壇後的交流時段,很多代表談到「在理解別人文化時,更需要包容與尊重」。這樣的跨文化敏感性,是童軍運動在全球化時代不可或缺的養分。
最後,「2029 MOOT 再聚台灣」的呼籲意味重大機遇與風險。承辦世界羅浮大會意味不僅是組織資源的大挑戰,也考驗政府、媒體、企業與社會支持度。若能成功,台灣童軍教育與國際能量將拉升一大階;若資源規劃不充足,也可能造成壓力與挫折。
六天會議已落幕,但那段友誼、使命與價值不會隨日曆翻頁而消逝。APSC 在高雄留下了文化共振、政策共識與人脈連結,也點亮了台灣童軍界新的期許。未來的真正考驗,是如何把會議的光芒帶回家鄉——讓領袖們化理念為行動,讓年輕世代在地方落地童軍精神。願這一屆閉幕,不是結束,而是下個旅程的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