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海燕 周志杰 報導】
《快閃開跑,志工熱潮點亮高雄》
為響應 12 月 5 日「國際志工日」,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於10/17(五)日在高雄火車站下沉式廣場舉辦「閃出志願服務行動力」快閃活動。這場由「高雄熊」、「TAKAO」吉祥物與在地啦啦隊領軍、結合 28 種志願服務類別代表的快閃演出,以青春活力與節奏感十足的改編歌曲《天下志工都是一樣的》揭開今年志工月的序幕。活動現場同時設有「志願服務宣導區」,提供即時招募、培訓與參與資訊,讓市民一聽就懂、一動就能參與。這樣的行動,不只是熱鬧開場,更是政府向社會提出的邀請:在喧囂的生活中,讓志願服務不只是口號,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行動選項。以下三段,我將從活動亮點、長期規劃與社會影響三方向深入分析這次快閃的意義與挑戰。
《現場演出抓目光,宣導即時入行動》
快閃活動的設計上相當具話題性與吸睛力。由「高雄熊」這市政吉祥物(為高雄觀光代言形象)和「TAKAO」同台出場,加上在地啦啦隊熱舞,引發民眾好奇與駐足。表演者以高動能舞蹈結合改編歌曲,營造節慶感與青春能量,讓整個車站下沉廣場一時間充滿志工氛圍。
更重要的是,宣導區設立得恰到好處:現場提供志工招募管道、培訓課程、分類服務領域等資訊,各類服務從環保、教育、長照、動物保護等皆囊括在內。這樣「看了就能行動」的配置,符合快閃活動「一觸即動」的設計原則。這場活動被形容為「揭開志工月序幕」「吸引眾多旅客駐足」「現場可即時報名加入」等,正是突顯其「即刻性」與「可參與性」。透過視覺震撼與資訊即時整合,活動成功將志願服務從抽象的公益理念拉回到個人可落實的具體行動,這正是快閃形式的優勢所在。
《系列活動鋪陳,志工月多面啟動》
這次快閃只是高雄市今年志工月活動的第一階段。後續還有一系列設計精巧、兼具互動性的活動等待市民參與。首先是「志願服務創意短影音徵選」,邀請市民於 10 月底前以不超過 60 秒的短片,展現對志願服務的想像,設學生組與社青組,最高獎金 1 萬元。接著,11 月 1 日將在駁二 Pinway 商周書房舉辦志願服務體驗活動,規劃短劇謎、立體書與闖關遊戲,讓市民在遊戲中認識志願服務的不同樣貌與可能性。壓軸則是第 21 屆「金暉獎」表揚典禮,訂於 12 月 4 日在高雄林皇宮舉行,頒發績優志願者與團隊獎項。這不僅是對個人或團隊的肯定,也是整個志工體系的年度盛事。
高雄市社會局長蔡宛芬在活動中表示,高雄目前有 28 類志願服務,志工人數突破 12 萬,居全國之首。她期望透過這波宣傳與互動性活動,喚起更多市民的關注與實際加入。從線上創意短片、線下體驗活動,到最終的金暉獎頒發,這樣多層次、跨媒體的活動設計,有助於讓不同年齡、背景、興趣的人都能找到參與方位,真正把志願服務擴散成全民運動。
《志願服務的挑戰與機會》從感動到持續經營
快閃與系列活動能在短期引起話題,但如何讓民眾長期成為志工,是較大的挑戰。許多市民可能因為時間、資源或資訊不清楚,而很難真正持續參與。這就需要志願服務中心與政府搭建良好後續支持機制:明確志工分類、定期培訓、服務反饋機制、保障志工權益與安全機制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如何讓志工與公共議題結合、與社會需求接軌,也是關鍵。志工不只是做善事,更可以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橋樑。例如,志工可以參與環保、社區改造、智慧城鄉、老人照護等功能領域,使其服務不只是情懷輸出,更有系統價值。透過媒體報導與社群擴散,志願服務能被看見、被讚賞、被模仿;企業則可與志工平台合作,推 CSR 專案,安排員工志工日、捐助資源、提供場地與媒合機會。這樣志工體系才能有「人力+資源+制度」的三位一體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快閃活動中的高雄熊這類吉祥物與地方符號的運用,也有助於降低志工行動的門檻,讓宣傳更親民、更具視覺記憶度。高雄熊本身是高雄市的官方吉祥物,市民對其熟悉,也使活動更具辨識度與親和力。
最終,一座「幸福志工城市」的願景,需透過這些點點互動、長期參與與資源整合才能逐步實現。在高雄火車站的午後,音樂、舞蹈與吉祥物熱力登場,把「志願服務」這件事拉近了每一位市民的心。這場快閃看似短暫,卻是一次與市民互動、喚醒社會關注的節拍。接下來的創意影片、體驗活動與金暉獎,則把這個節奏延伸為長期能量。
志願服務不只是「做善事」,更是社會共好的實踐。高雄這座城市已有28 個志工類型、12 萬以上志工,是志願服務的大本營。但要讓這股力量持久發展,不僅靠感動,也靠制度與資源的支撐。未來的任務是,讓「閃出志願服務行動力」從快閃變常態,從興趣變力量,從宣傳變公民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