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志杰 報導】
《農郵攜手、五年深耕》 推出「農郵精選集」高雄市集
在在地農產與數位電商融合的大趨勢中,國營通路與政府單位的合作日益受到關注。為慶祝 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與 中華郵政公司「聯合推薦計畫」邁入第 5 年,兩方於 2025 年10 月18、19 日在高雄「衛武營榕樹廣場」舉辦「農郵精選集」實體展售市集,邀請全台20 家具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的小農品牌設攤,並同步在中華郵政的「i郵購」網路平台推出「農郵精選集-5購好康」線上活動。這場活動不只是一次市集,更是台灣農業轉型、農產通路創新的縮影:從實體展售到網路電商、從小農品牌到國營物流體系,種種元素交織成一幅「安心農產+在地小農+全國流通」的新圖景。以下三個段落將從「活動亮點」、「通路整合與策略」、「挑戰與展望」三個面向分析這次計畫的意義與未來走向。
《現場亮點》市集互動與「十大優良店家」頒獎
實體市集期間為兩天,上午10 時至下午5 時在高雄衛武營榕樹廣場舉行。現場邀請20 家已通過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的小農品牌展售農特產品,並安排試吃試飲、互動體驗及購物優惠,吸引消費者親臨體驗農產的「放心、安心」。同時,為鼓勵小農投入電商並提升品牌曝光,主辦單位在市集中舉行「年度十大優良店家」頒獎典禮,由農糧署副署長 陳啟榮 及中華郵政協理 蔡季芬 共同頒獎。從「i郵購」農糧署推薦區中逾130 店家中,選出營業額及成長率前10 名,並將其產品組合成「年度十大推薦精選箱」,消費者於現場或線上滿3,000 元即可參與抽選。額外優惠亦同步推出:現場消費滿500 元可獲100 點紅利點數;滿千加送抽獎券;滿三千即贈精選箱。線上活動亦提供免運、點數10倍送、刷卡額外回饋等組合優惠。
這些設計不僅提升現場活力,也將「小農品牌曝光+消費誘因」兩者合成,有效吸引消費者、並將支持小農轉化為具體買單行為。
《通路整合》虛實融合,助小農走向電商平台
此計畫核心價值在於通路整合。農糧署與中華郵政合作,在「i郵購」網路平台設立「農糧署推薦區」,幫助通過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的小農品牌建立數位據點並走上電商通路。中華郵政透過自身虛實通路與全國物流網絡,提供小農「看得見的門市+可觸及的配送服務」。正如蔡協理所指出,「運用虛實通路資源與全國物流網絡,提供小農多元銷售管道」是合作的關鍵。再者,透過產銷履歷、有機驗證制度,消費者可查詢農產品的產地及生產過程,提升信任度。農糧署指出,此制度可公開、透明且可追溯,是一種農產品質量保證。
整體來看,這是一場從「地方小農」到「全國平台」的旅程:小農生產 → 驗證制度 → 實體市集曝光 → 電商平台銷售。這樣的結構為台灣農業提供了一條「品牌化、電商化、全國化」的路徑。
《挑戰與展望》從活動熱潮到制度長期化
儘管活動設計亮眼、通路整合具突破,但要讓此類計畫長期發酵,仍須面對若干挑戰。首先,是 小農品牌持續力。小農進入電商、建立品牌,需投入行銷、包裝、物流與售後服務等,對資源有限的生產者而言並非易事。農糧署已提供行銷、文案、包裝、拍攝等教育訓練,但後續的支援仍需加強。其次,是 消費者習慣轉變。雖然活動促銷誘因強,但如何讓消費者從偶一為之的「買好物」轉變為「持續支持在地品牌」,是品牌化成功的關鍵。透過線上平台加強會員制度、回購誘因、品牌故事講述等,可能成為下一步。第三, 物流與成本管理 亦不可忽視。即便中華郵政具備全國配送能力,小農若產品分散、運輸成本高、包裝重工,仍可能影響毛利。因此如何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支援,是產業下一步痛點。
未來展望上,此合作模式若能升級為常態的「農+郵」品牌通路,並形成一個在地農產與電商互動生態系統,便可真正在地化農業與國內消費市場建立穩固鏈條。此外,將此模式複製至其他縣市或連結國際市場,亦具潛力。農糧署與郵政此次邁入第 5 年合作,已具備品牌基礎,接下來的重點在從「活動熱點」轉向「制度常態」。
「農郵精選集」的成功不僅在於展售兩天的熱鬧市集,更在於它展現了台灣農業如何透過驗證制度、平台通路、物流支持與品牌建構,從地方走向全國。這份合作標誌著小農品牌不只是生產者,也成為「安心農產」的代言人。
然而,更重要的是:這條路不只是一場活動,而是建立在持續制度化運作之上的長期挑戰。唯有當「電商化+品 牌化+市場化」成為常態,小農才能真正轉型、農產能穩定流通、消費者能從一次購買變為常態支持。
若能成功轉型,「農郵精選集」將不再只是展售活動,而是一條讓台灣農業品牌重塑、讓在地小農發光、讓全民安心消費的新通路。願這次高雄市集只是起點,未來台灣農產「質、量、流通」皆升級的圖景即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