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依法檢驗、科學論證】追朔及釐清真相,風波化危為機

【依法檢驗、科學論證】追朔及釐清真相,風波化危為機

by 主流新聞網
                           165 人看過此則新聞

【記者 周志杰 報導】

檢出不等於超標公會與業界共同闢謠,枸杞風波釐清

近期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公布市售枸杞檢測結果,指出多件樣品檢出重金屬,引發消費者恐慌、部分通路退貨與產業形象受損。為了回應社會關切並還原事實,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謝慶堂會同地方中藥公會以及消保協會代表,於9/16展開溝通,雙方同意以科學與客觀方式對外說明,並由食藥署針對檢驗標準與實際攝取量進行說明,指出以實際攝取量回推,檢出含量皆符合法規標準,產品均為合格,避免民眾誤解與產業過度受創。

檢測引發震盪,業者憂心營收與形象受損

消保協會於八月公布的30件市售枸杞檢測案,揭示部分樣品檢出鉛、鎘等重金屬,立即在市場投下震撼彈:部分通路與消費者出現退貨、暫停採購的情況;中藥材相關業者更憂心,若媒體報導脈絡欠缺專業註解,恐使整體產業陷入信心危機,短期內甚至可能演變為百萬、千萬元級的營收損失。多家地方公會與業者強調,枸杞同為藥用與食用兩種屬性,乾燥程序會使單位重量中各項殘留濃度相對升高,若直接套用「鮮果」標準比對,會造成誤判與誤導。

專業論證與制度把關》非之前所形容的「有害」或「超標」

對於社會疑慮,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已對外說明,枸杞等中藥材與乾燥果乾因加工濃縮現象,其檢出值必須回推到實際食用量、並依中藥材或食用標準分別判讀;以此方式回推後,該批送驗樣品之鎘、鉛等重金屬含量皆落在法規允許範圍內,屬合格產品,並非新聞報導所形容的「有害」或「超標」。食藥署同時指出,部分媒體或報告擷取檢驗數據時誤用不同標準或未明示標準差異,是造成公眾誤解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門也重申:進口枸杞在入境時即接受海關邊境檢驗,上市後並有地方衛生局抽驗機制,加上業者的自主檢驗,形成多層把關。此等說法亦獲中藥公會代表在記者會上重申。

對話與共識從危機管理到長期溝通機制

9月16日的座談並非單向澄清,而是朝建立長期溝通與檢驗標準教育機制邁出步伐。與會者包括中藥公會與地方理監事、消保協會代表以及部分民代協助居中調停(有人出面協助協調,使雙方建立溝通平台),會中達成共識;

一、未來質化與量化的檢驗資訊公開前應加強專業說明與註記,避免斷章取義。

二、媒體在報導涉及食品安全與中藥材議題時,應同時呈現檢驗方法、適用標準與實際食用換算,避免「檢出」被誤讀為「超標」或「危害健康」。

三、消費者教育需強化—了解食品、藥材有法定容許值,並掌握「實際攝取量」概念,才能正確評估風險。這場由公會與消保協會共同啟動的對話,具有示範意義:在科學與透明上建立共識,比單純的相互指控更能修復市場信心。

檢驗風波最終回歸冷靜判讀

一、官方或媒體的報導要把「標準」放在最前面:單列檢出數據很容易造成誤導,應同時呈現「檢測方法」、「適用標準(鮮果 vs 乾果 vs 中藥材)」與「以實際攝取量換算的風險評估」,並讓食藥署或檢驗單位做專業說明。

二、業者須強化溝通與溯源說明:在產品包裝或官網清楚標示檢驗報告摘要與檢測依據,並主動提供溯源資訊,以利取得或恢復消費者的信任。

三、政府單位得建立快速聲明機制:當民間單位或媒體公布檢驗結果時,主管機關應盡快提供官方判讀或說明,避免造成恐慌。

四、建議是否應快速成立「食品‧草藥風險溝通平台」:由食藥署、消保協會、業界公會與第三方檢測單位共同參與,對突發性檢測結果進行共同評估並發布共識聲明。

五、消費者教育不可缺:政府與民間應合作推出短影片、Q&A 與轉換公式工具,協助民眾明白「乾燥濃縮效應」與「實際攝取量」避免影響風險判斷。

您也許會感興趣的新聞